寧波旗辰儀器有限公司
聯系:岳蓓
手機:18758415506
電話:0574-86861638
傳真:0574-86861637
QQ: 1214647325
郵箱:1214647325@qq.com-
測試系統
-
圓度儀
-
激光測量系統
-
鼓風干燥箱
-
培養箱設備
-
熔體流動速率試驗機
-
靜電場檢測儀
-
德國布魯克光譜儀
-
聲級計
-
chroma電力電子
-
影像測量儀
-
合金分析儀
-
打標機
-
無線廳堂擴聲特性測量系統
-
土壤分析儀
-
彎曲試驗儀
-
布氏硬度測量系統
-
輪廓儀
-
煙氣分析儀
-
環境噪聲監測儀
-
振動儀
-
故障診斷儀
-
激光準直儀
-
多極磁環測試裝置
-
核輻射儀
-
對中儀
-
鑲嵌機
-
平面度測量儀
-
切割機
-
電阻、溫度測試儀
-
自動西林電橋
-
鐵素體含量測量儀
-
探頭
-
無線建筑聲學測量系統
-
菲希爾測厚儀
-
硬度計
-
鐵芯磁性測試儀
-
聲暴露計
-
探傷儀
-
低溫儀
-
顯微鏡
-
磨拋機
-
簡易量具英示
-
直流電阻測試儀
-
微機控制電子萬能試驗機
-
霧度計
-
愛華AWA6228+聲級計
-
愛華AWA5688聲級計
-
愛華AWA5636聲級計
-
愛華AWA5661聲級計
鋼鐵材料常見金相組織簡介
鋼鐵材料常見金相組織簡介 |
在Fe-Fe3C系中,可配制多種成分不同的鐵碳合金,他們在不同溫度下的平衡組織各不相同,但由幾個基本相(鐵素體F、奧氏體A和滲碳體Fe3C)組成。這些基本相以機械混合物的形式結合,形成了鋼鐵中豐富多彩的金相組織結構。常見的金相組織有下列八種:
一、鐵素體 鐵素體(ferrite,縮寫FN,用F表示),純鐵在912℃以下為具有體心立方晶格。碳溶于α-Fe中的間隙固溶體稱為鐵素體,以符號F表示。這部分鐵素體稱為先共析鐵素體或組織上自由的鐵素體。隨形成條件不同,先共析鐵素體具有不同形態,如等軸形、沿晶形、紡錘形、鋸齒形和針狀等。鐵素體還是珠光體組織的基體。在碳鋼和低合金鋼的熱軋(正火)和退火組織中,鐵素體是主要組成相;鐵素體的成分和組織對鋼的工藝性能有重要影響,在某些場合下對鋼的使用性能也有影響。 碳溶入δ-Fe中形成間隙固溶體,呈體心立方晶格結構,因存在的溫度較高,故稱高溫鐵素體或δ固溶體,用δ表示,在1394℃以上存在,在1495℃時溶碳量*大。碳的質量分數為0.09%。
圖1:鐵素體
二、奧氏體 碳溶于γ-Fe晶格間隙中形成的間隙固溶體稱為奧氏體,具有面心立方結構,為高溫相,用符號A表示。奧氏體在1148℃有*大溶解度2.11%C,727℃時可固溶0.77%C;強度和硬度比鐵素體高,塑性和韌性良好,并且無磁性,具體力學性能與含碳量和晶粒大小有關,一般為170~220 HBS、 =40~50%。TRIP鋼(變塑鋼)即是基于奧氏體塑性、柔韌性良好的基礎開發的鋼材,利用殘余奧氏體的應變誘發相變及相變誘發塑性提高了鋼板的塑性,并改善了鋼板的成形性能。碳素或合金結構鋼中的奧氏體在冷卻過程中轉變為其他相,只有在高碳鋼和滲碳鋼滲碳高溫淬火后,奧氏體才能殘留在馬氏體的間隙中存在,其金相組織由于不易受侵蝕而呈白色。
三、滲碳體 滲碳體(cementite),指鐵碳合金按亞穩定平衡系統凝固和冷卻轉變時析出的Fe3C型碳化物。滲碳體的分子式為 Fe3C ,它是一種具有復雜晶格結構的間隙化合物。分為一次滲碳體(從液體相中析出)、二次滲碳體(從奧氏體中析出)和三次滲碳體(從鐵素體中析出)。
圖2:滲碳體
四、珠光體 珠光體是由鐵素體和滲碳體組成的機械混合物,用符號P表示。其力學性能介于鐵素體和滲碳體之間,強度較高,硬度適中,有一定的塑性。珠光體是鋼的共析轉變產物,其形態是鐵素體和滲碳體彼此相間形如指紋,呈層狀排列。按碳化物分布形態又可分為片狀珠光體和粒狀珠光體二種。 (1)片狀珠光體:又可分為粗片狀、中片狀和細片狀三種。 (2)粒狀珠光體:經球化退火獲得,滲碳體成球粒狀分布在鐵素體基體上;滲碳體球粒大小,取決于球化退火工藝,特別是冷卻速度。粒狀珠光體可分為粗球狀、球狀、細球狀和點狀四種珠光體。
圖3:片狀珠光體
圖4 :粒狀珠光體
五、貝氏體 奧氏體鋼等溫淬火后的產物。是將鋼件奧氏體化,使之快冷到貝氏體轉變溫度區間(260~400℃)等溫保持,使奧氏體轉變為貝氏體。貝氏體具有較高的強韌性配合。在硬度相同的情況下貝氏體組織的耐磨性明顯優于馬氏體,可以達到馬氏體的1~3倍 (1)上貝氏體:上貝氏體特征是:條狀鐵素體大體平行排列,其間分布有與鐵素體針軸平行的細條狀(或細短桿狀)滲碳體,呈羽毛狀。 (2)下貝氏體:呈細針片狀,有一定取向,較淬火馬氏體易受侵蝕,極似回火馬氏體,在光鏡下極難區別,在電鏡下極易區分;在針狀鐵素體內沉淀有碳化物,且其排列取向與鐵素體片的長軸成55~60度,下貝氏體內不含孿晶,有較多的位錯。 (3)粒狀貝氏體:外形相當于多邊形的鐵素體,內有許多不規則小島狀的組織。
圖5 :貝氏體
六、 魏氏組織 不易鋅火鋼焊接熱影響區中的過熱區,由于奧氏體晶粒長得非常粗大,這種粗大的奧氏體在較快的冷卻速度下會形成一種特殊的過熱組織。區焊接熱影響中的過熱區,由于奧氏體晶粒長得非常粗大,這種粗大的奧氏體在較快的冷卻速度下會形成一種特殊的過熱組織,其組織特征為在一個粗大的奧氏體晶粒內會形成許多平行的鐵素體(滲碳體)針片,在鐵素體針片之間的剩余奧氏體*后轉變為珠光體,這種過熱組織稱為鐵素體(滲碳體)魏氏組織。 簡單說來,就是在奧氏體晶粒較粗大,冷卻速度適宜時,鋼中的先共析相以針片狀形態與片狀珠光體混合存在的復相組織。 魏氏組織不僅晶粒粗大,而且由于大量鐵素體針片形成的脆弱面,使金屬的的柔韌性急速下降,這是不易淬火鋼焊接接頭變脆的一個主要原因。
圖6 :鐵素體魏氏組織 圖7 :滲碳體位置組織
七、馬氏體 馬氏體(martensite),另稱麻田散鐵(若母相元素為鐵,則可稱為麻田散鐵),是黑色金屬材料的一種組織名稱,中高碳鋼中加速冷卻通常能夠獲得這種組織。其為純金屬或合金從某一固相轉變成另一固相時的產物;在轉變過程中,原子不擴散,化學成分不改變,但晶格發生變化,同時新舊相間維持一定的位向關系并且具有切變共格的特征。*先由德國冶金學家 Adolf Martens(1850-1914)于19世紀90年代在一種硬礦物中發現。馬氏體的三維組織形態通常有片狀(plate)或者板條狀(lath),但是在金相觀察中(二維)通常表現為針狀(needle-shaped),這也是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為針狀的原因。馬氏體的晶體結構為體心四方結構(BCT)。高的強度和硬度是鋼中馬氏體的主要特征之一。 板條狀馬氏體:又稱低碳馬氏體。由于板條狀馬氏體形成的溫度較高,在冷卻過程中,必然發生自回火現象,在形成的馬氏體內部析出碳化物,故它易受侵蝕發暗。 針狀馬氏體:又稱片狀馬氏體或高碳馬氏體,它的基本特征是:在一個奧氏體晶粒內形成的**片馬氏體片較粗大,往往貫穿整個晶粒,將奧氏體晶粒加以分割,使以后形成的馬氏體大小受到限制,因此片狀馬氏體的大小不一,分布無規則。 (3)淬火后形成的馬氏體經過回火還可以形成三種特殊的金相組織: (i)回火馬氏體:指淬火時形成的片狀馬氏體(晶體結構為體心四方)于回火**階段發生分解—其中的碳以過渡碳化物的形式脫溶—所形成的、在固溶體基體(晶體結構已變為體心立方)內彌散分布著極其細小的過渡碳化物薄片(與基體的界面是共格界面)的復相組織;這種組織在金相(光學)顯微鏡下即使放大到*大倍率也分辨不出其內部構造,只看到其整體是黑針(黑針的外形與淬火時形成的片狀馬氏體(亦稱“α馬氏體”)的白針基本相同),這種黑針稱為“回火馬氏體”。 (ii)回火屈氏體:淬火馬氏體經中溫回火的產物,其特征是:馬氏體針狀形態將逐步消失,但仍隱約可見(含鉻合金鋼,其合金鐵素體的再結晶溫度較高,故仍保持著針狀形態),析出的碳化物細小,在光鏡下難以分辨清楚,只有電鏡下才可見到碳化物顆粒,極易受侵蝕而使組織變黑。如果回火溫度偏上限或保留時間稍長,則使針葉呈白色;此時碳化物偏聚于針葉邊緣,這時鋼的硬度稍低,且強度下降。 (iii)回火索氏體:淬火馬氏體經高溫回火后的產物。其特征是:索氏體基體上布有細小顆粒狀碳化物,在光鏡下能分辨清楚。這種組織又稱調質組織,它具有良好的強度和韌性的配合。
圖8:針狀馬氏體
圖9:回火索氏體
八、萊氏體 萊氏體是鋼鐵材料基本組織結構中的一種,常溫下為珠光體、滲碳體和共晶滲碳體的混合物。由液態鐵碳合金發生共晶轉變形成的奧氏體和滲碳體所組成,其含碳量為ωc=4.3%。是1882年阿道夫·萊德布爾發現的。 液態鐵碳合金在1147℃左右會發生共晶轉變,含碳量為4.3%的液態鐵碳合金會轉化為含碳量為2.11%的 奧氏體和6.67%的滲碳體兩種晶體的機械混合物,其比例大約是1:1。L4.3%→Ld(γ2.11%+Fe3C)隨著溫度的降低,萊氏體中總碳含量組成不變,但其中的組分奧氏體和滲碳體的比例在發生改變。當溫度降到727℃以下時,萊氏體中的奧氏體成分會發生 共析轉變,生成 鐵素體和滲碳體層狀分布的 珠光體。γ0.77%→P(α0.0218%+Fe3C),所以727℃以下時,萊氏體分解生成 鐵素體和滲碳體層狀分布的 珠光體。
圖10:萊氏體 |